消費信心大跌 重回金融海嘯低位
民建聯「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公布
一. 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民建聯自2004年10月開始,參考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年來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的方法,就本港市民對消費前景的信心定期進行調查。這次是第二十四次進行的調查,以了解市民對本港消費信心的變化情況。
指數內容:共3個,分別是-
(1) 回看過去1年及現在的「目前狀況指數」;
(2) 展望未來的「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
(3) 綜觀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
三項指數均以100定為中性,高於100為正面,低於100為負面。
訪問日期: 5-1-2016至18-1-2016(周日及公眾假期除外)
抽取調查樣本及調查方式:電話隨機抽樣訪問
每個成功調查樣本所需時間:約2分鐘
訪問對象: 18歲或以上人士
有效被訪人數: 729人
二. 調查結果摘要
這次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三項指數同告急跌,重回金融海嘯時的低水平。「目前狀況指數」由上次74.5跌至58.5,「消費者預期指數」由76跌至60.3,「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上次錄得75.4,今次則為59.6。市民過去一年的個人財政狀況以及對香港未來長、短期經濟前景的展望均明顯轉差,其中逾6成市民對未來一年香港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近5成人對香港未來5年的經濟前景看法負面。
市民消費信心大幅下跌,與香港經濟持續出現低增長有莫大關係。旅遊、零售及貿易等行業出現大幅放緩局面已持續一段時間,樓價亦從去年第四季起持續下跌了近一成,市民在經濟不明朗的負面情況下,肯定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民建聯認為,香港未來必須停止內耗,集中精神推動經濟發展,包括抓緊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為本港企業、年輕人及各階層創造新業務和就業機會。我們建議政府:(一) 增加推動本港旅遊業資源,吸引高消費旅客;(二)大力推動「新經濟」,發展智慧城市,加大力度培育本港創科人才; (三)盡快開展相關公共、基建工程,長期須繼續落實促進經濟發展的基建項目;(四)關注中小企,以協助渡過經濟難關。
三. 詳細結果及分析
(一) 三大指數最少5年來最低
三大指數今次同告大跌,由去年6月的70以上水平,齊齊下挫至不足或僅僅在60的水平。「目前狀況指數」由上次74.5跌至58.5,「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76跌至60.3,「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上次錄得75.4,今次則為59.6。三大指數重回2010年底及2009年3月底的水平。「消費者預期指數」更是2008年9月金融海嘯後的最低紀錄。(見附表1)
附表1 歷次調查的指數比較
目前狀況指數 |
消費者預期指數 |
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 |
|
2004年10月 |
62 |
95.7 |
82.2 |
2005年4月初 |
75.5 |
110 |
96.2 |
2005年9月底 |
71.5 |
100.3 |
88.8 |
2006年3月中 |
75.5 |
104 |
92.6 |
2006年10月初 |
73 |
93.3 |
85.2 |
2007年3月 |
79 |
103 |
93.4 |
2007年10月 |
76 |
104 |
92.8 |
2008年3月 |
68.5 |
86.3 |
79.2 |
2008年9月底 |
57.5 |
55.3 |
56.2 |
2009年3月底 |
55.5 |
61.3 |
59.0 |
2009年9月 |
63.5 |
80.3 |
73.6 |
2010年3月 |
69 |
85.6 |
79.0 |
2010年9月 |
65 |
79 |
73.4 |
2010年12月 |
59.5 |
75 |
68.8 |
2011年7月 |
63.5 |
67.6 |
66.0 |
2011年12月 |
61.5 |
67.0 |
64.8 |
2012年7月 |
62.0 |
71.0 |
67.4 |
2012年12月 |
62.5 |
69.6 |
66.8 |
2013年6 月 |
62.5 |
66.3 |
64.8 |
2013年12月 |
64 |
70.3 |
67.8 |
2014年6月 |
69.5 |
71.7 |
70.8 |
2014年12月 |
71.0 |
70.3 |
70.6 |
2015年6月 |
74.5 |
76 |
75.4 |
2016年1月 |
58.5 |
60.3 |
59.6 |
(二) 市民過去一年個人財政狀況「轉差」的比重明顯增加
調查發現,市民過去一年個人財政狀況的結果與金融海嘯爆發時相類似。在過去一年「轉差」的比重明顯增加,由42.7%增加至57.3%,是自2008年9月底至2009年3月底以來最高水平 (見附表2)。其中低收入組別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個人財政狀況轉差的明顯較高收入組別的多。這應該與本港整體經濟疲弱局面在近期越見明顯,包括貿易、旅遊、零售等行業均出現負增長,對基層市民影響較大有關。表示會「一樣」的比例則大幅減少,由上次42.1%減至28.1%。至於表示會「轉好」的則與上次分別不大,為14.5%。
附表2 過去1年個人財政狀況
轉好 |
轉差 |
一樣 |
|
04年10月(%) |
19.4 |
49.7 |
30.9 |
05年4月(%) |
21.1 |
43.5 |
35.4 |
05年9月(%) |
19.7 |
46.5 |
33.8 |
06年3月中(%) |
22.3 |
40.1 |
37.6 |
06年10月初(%) |
21.9 |
43.7 |
34.4 |
07年3月(%) |
23.7 |
37.4 |
38.8 |
07年10月(%) |
24.2 |
43.4 |
32.4 |
08年3月(%) |
21.7 |
49.4 |
28.8 |
08年9月底(%) |
14.8 |
61.5 |
23.7 |
09年3月底(%) |
8.8 |
60.2 |
31.0 |
09年9月(%) |
11.4 |
52.4 |
36.2 |
10年3月(%) |
16.7 |
45.6 |
37.7 |
10年9月(%) |
17.3 |
52.9 |
29.7 |
10年12月(%) |
13.0 |
56.0 |
30.9 |
11年7月(%) |
16.5 |
55.0 |
28.5 |
11年12月(%) |
12.2 |
54.4 |
33.5 |
12年7月(%) |
13.6 |
52.5 |
33.9 |
12年12月(%) |
15.8 |
52.1 |
32.2 |
13年6月(%) |
15.4 |
52.4 |
32.1 |
13年12月(%) |
12.5 |
50.5 |
37.0 |
14年6月(%) |
16.9 |
47.9 |
35.2 |
14年12月(%) |
17.8 |
46.9 |
35.3 |
15年6月(%) |
15.3 |
42.7 |
42.1 |
16年1月(%) |
14.5 |
57.3 |
28.1 |
(三) 對個人未來財政狀況展望轉悲觀
受訪者對未來1年財政狀況的展望,雖然表示「轉好」的由上次調查11.3%微增至12.8%,但表示「轉差」的則由30.7%大增至42.7%,這是除了2008年9月底及2009年3月底以外,歷來最高比重,而表示「一樣」的亦由58.1%大減至44.6%。調查結果反映受訪者對
未來1年財政狀況的展望,較上次調查明顯轉為悲觀。
附表3 展望未來1年個人財政狀況
|
轉好 |
轉差 |
一樣 |
04年10月(%) |
18.5 |
34.4 |
47.1 |
05年4月初(%) |
20.9 |
26.5 |
52.6 |
05年9月底(%) |
14.9 |
30.7 |
54.4 |
06年3月中(%) |
18.5 |
25.9 |
55.6 |
06年10月初(%) |
15.4 |
28.2 |
56.4 |
07年3月(%) |
15.9 |
24.2 |
59.9 |
07年10月(%) |
20.8 |
29.1 |
50.1 |
08年3月(%) |
13.3 |
32.2 |
54.5 |
08年9月底(%) |
12.1 |
50.6 |
37.3 |
09年3月底(%) |
9.3 |
47.1 |
43.5 |
09年9月(%) |
11.5 |
36.9 |
51.6 |
10年3月(%) |
13.7 |
31.8 |
54.5 |
10年9月(%) |
10.5 |
36.6 |
52.9 |
10年12月(%) |
12.6 |
37.7 |
49.8 |
11年7月(%) |
11.9 |
39.0 |
49.1 |
11年12月(%) |
9.7 |
35.1 |
55.2 |
12年7月(%) |
11.9 |
38.1 |
50.0 |
12年12月(%) |
11.9 |
39.8 |
48.3 |
13年6月(%) |
13.0 |
37.7 |
49.3 |
13年12月(%) |
11.8 |
37.6 |
50.7 |
14年6月(%) |
13.5 |
29.6 |
56.9 |
14年12月(%) |
10.6 |
33.5 |
55.8 |
15年6月(%) |
11.3 |
30.7 |
58.1 |
16年1月(%) |
12.8 |
42.7 |
44.6 |
(四) 對香港短、長期經濟前景悲觀者大增
對於未來一年的香港經濟前景,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重,由上次16%縮減至10.3%,同時,持負面看法的則由上次45.3%,大幅增加至61.9%,這清楚顯示逾6成市民對香港短期經濟前景缺乏信心。
對於香港未來5年的經濟前景看法,亦與短期前景看法相類似,持負面看法的比率,由上次36.9%增至48.3%,持正面看法的更由上次13.2%減少至11.4%,顯示本來已對香港長遠前景看法持續偏淡的情況,現時悲觀情緒更濃。
附表4 展望未來本港經濟看法
1年 |
5年 |
|||
正面 |
負面 |
正面 |
負面 |
|
04年10月(%) |
39.6 |
22.0 |
25.3 |
40.7 |
05年4月(%) |
44.8 |
13.8 |
34.2 |
28.8 |
05年9月底(%) |
39.1 |
14.7 |
28.0 |
34.8 |
06年3月中(%) |
39.1 |
17.7 |
28.0 |
30.5 |
06年10月初(%) |
26.5 |
24.7 |
23.6 |
33.1 |
07年3月(%) |
28.8 |
17.5 |
30.2 |
24.6 |
07年10月(%) |
35.3 |
23.5 |
33.2 |
25.7 |
08年3月(%) |
22.2 |
36.4 |
22.1 |
30.4 |
08年9月底(%) |
14.0 |
64.9 |
11.1 |
56.4 |
09年3月底(%) |
16.4 |
55.3 |
16.8 |
55.6 |
09年9月(%) |
26.7 |
30.7 |
16.5 |
46.8 |
10年3月(%) |
24.1 |
27.0 |
20.5 |
42.6 |
10年9月(%) |
24.0 |
34.7 |
16.4 |
42.0 |
10年12月(%) |
21.1 |
40.0 |
15.0 |
45.9 |
11年7月(%) |
11.7 |
49.1 |
12.6 |
46.1 |
11年12月(%) |
14.1 |
53.4 |
12.0 |
47.0 |
12年7月(%) |
14.7 |
49.8 |
17.7 |
44.1 |
12年12月(%) |
15.5 |
46.3 |
12.1 |
44.6 |
13年6月(%) |
10.1 |
54.0 |
9.6 |
41.4 |
13年12月(%) |
14.4 |
49.9 |
13.3 |
41.3 |
14年6月(%) |
10.7 |
54.8 |
13.2 |
38.7 |
14年12月(%) |
8.0 |
49.3 |
13.0 |
37.8 |
15年6月(%) |
16.0 |
45.3 |
13.2 |
36.9 |
16年1月(%) |
10.3 |
61.9 |
11.4 |
48.3 |
四. 總結及建議
市民消費信心大幅下跌,與香港經濟持續出現低增長有莫大關係。本港2015年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二點四,其中第三、四季下行壓力明顯。2016年政府預計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跌,僅為百分之一至二。因此,這次調查進行時,雖然旺角暴亂事件未發生,但旅遊及零售等行業出現大幅放緩局面已持續一段時間,樓價亦從去年第四季起持續下跌了近一成,市民在經濟不明朗的負面情況下,肯定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面對內地經濟增長亦縮減,加上環球經濟狀況持續不穩,美國息口回升,市民對本港未來一年以及長期的經濟環境看法都普遍轉向悲觀。
我們認為,香港未來應停止內耗,集中精神推動經濟發展,包括抓緊國家十三五規劃以及「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為本港企業、年輕人及社會各階層創造新業務和就業機會。就此,民建聯提出以下建議:
1. 增加推動本港旅遊業資源,吸引高消費旅客
為吸引更多旅客訪港,建議政府在短期內增加資源,推出更多旅遊活動和盛事,包括在文化中心加推的「閃躍維港」3D光雕匯演規模及次數;中長遠來說,政府必須大力推動會展旅遊業,並密切留意亞洲博覽館的使用情況,及早進行擴建工程,增加會議展覽場地;同時,積極改善本港旅遊環境,重塑本港好客之都的形象,並應盡早完成與旅議會就職權改革相關的商討,以落實「旅遊業監管局」的法例草擬工作,成立獨立的「旅遊業監管局」,加強對本港旅遊業界的監管,從而提升本港旅遊業的營運質素與發展水平。
2. 大力推動「新經濟」發展創新科技
財政預算案提出「新經濟秩序」,包括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以及資訊科技的突破,並藉此機遇,大力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民建聯認為方向正確。我們促請政府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及創新科技產業,長遠亦須積極開拓國家「一帶一路」的相關發展機遇。此外,當局在創新科技的人才培訓方面仍有不足,當局必須訂定長遠政策,讓學童從小學開始接觸創新科技,包括在小學推動編寫程式教育等,並確保有足夠教師和充足設施。
3.公共工程項目盡快上馬
促請政府盡快開展已延誤多時的相關公共及基建工程,長遠來說,當局更須繼續落實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項目。
4.關注中小企 協助渡過經濟難關
由於地緣政治危機以及環球需求疲弱,2016年國際間的經濟均充滿眾多不明朗局面,本港許多中小企經營情況持續困難,期望當局除了關顧旅遊業,提供牌費寛免措施外,亦須關注未來經濟情況,適時推出協助中小企的紓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