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兒童網上私隱 網上世界有風險 兒童私隱要留神

關注兒童私隱

兒童上網日益普遍,互聯網成為他們娛樂、學習、通訊的重要工具,但是兒童與成人不同,自我保護意識較低,在網上稍不留神,便會承受私隱外洩的風險。民建聯成員、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聯同香港資訊及系統保安專業人員協會顧問龐博文發現,市面上有智能玩具隱藏私隱外洩的風險,而兒童平日使用網上通訊及社交平台,以及父母在社交平台上隨便分享子女的敏感相片,亦可能導致兒童私隱外洩。適逢兒童節,葛珮帆希望社會加強保障兒童私隱,確保兒童免受傷害。

以往事例

兒童網上私隱面對風險的事例時有所聞,去年5月,「全球私隱執法機關網路」(Global Privacy Enforcement Network)舉行了全球聯合行動,28個私隱執法機構抽查了1494個以兒童為對象的網站及應用程式,了解其保障私隱的做法。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為響應此行動,於去年12月公佈曾抽查45個以兒童為對象的本地網站及應用程式,發現當中逾30%的網站和程式會收集兒童身份證號碼及學校名稱,36%要求索取父母、朋友等第三者資料,49%更會將所得資料轉移給第三者,署方當時曾批評這些做法增加兒童私隱被洩漏的風險。此外,去年11月,國際電子學習產品製造商偉易達集團(VTech),旗下網站Learning Lodge遭駭客入侵,全球500萬名用戶及其子女資料懷疑被盜竊。除了這些事例外,葛珮帆及龐博文發現,智能玩具、網上通訊及社交平台,也可能導致兒童私隱外洩,值得關注。

智能玩具存風險

二人指出,市面上有些標榜能夠以人工智能與兒童對話的玩具,例如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Mattel)早前推出的人工智能芭比娃娃,有麥克風及Wi-Fi傳輸功能,兒童與玩具對話的錄音,皆會上傳到網上雲端空間,而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低,在對話過程中,可能會透露大量個人資料,甚至是住址、所屬學校、父母身分等,萬一有駭客入侵玩具網絡,盜取及分析這些資料,便可能危及兒童安全。

網上平台洩私隱

除了智能玩具以外,二人表示網上平台洩露兒童私隱的主要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兒童使用網上通訊工具、社交平台、討論區等平台時,可能在受人唆擺的情況下,透露過多私隱。第二種情況是,父母隨便在社交平台公開子女的敏感相片,例如學童校服照、兒童的內衣照、甚至嬰兒時期的裸照等,容易暴露子女所讀學校、行蹤及重要私隱。以上情況都會令兒童私隱受損,應該警惕。

改善建議

葛珮帆認為,兒童較成人弱小,防範意識亦較低,在網上世界應得到特別的私隱保障,因此對政府、學校及家長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方面

 

訂立「兒童在綫私隱保護法」

美國早於1998年已訂立了「兒童在綫私隱保護法」,明確規管收集13歲以下兒童資料的網絡營運商,禁止他們過分採集兒童私隱,而如果要收集兒童的姓名、年齡、住址、電郵和電話號碼等私隱,必須得到家長的電話或書面簽字確認,否則會被罰款。目前香港卻缺乏類似的保障,葛珮帆建議政府研究訂立「兒童在綫私隱保護法」專門法例,訂明網絡營運商不能過分收集兒童私隱,甚至在收集兒童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取得父母同意,以及必須妥善保管兒童的個人資料。

強制通報資料外泄事故

現時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沒有強制規定,收集了個人資料的機構或企業必須通報資料外泄事故,葛珮帆建議政府規定必須通報這些事故,一來促使機構或企業妥善保管個人資料,二來萬一出現資料外泄事故,相關的各方也能及早補救。

 

與時並進打擊罪行

私隱外洩往往涉及駭客行為,而駭客手法日新月異,所以民建聯促請政府密切留意最新犯案手法及相關科技發展,確保執法機關有足夠資源及人手,防範及偵查科技罪行。

學校及家長方面

 

教育私隱重要性

建議學校及家長加強教育兒童有關私隱的重要性,尤其是網上無邊界,資料一經上傳便難以徹底刪除,所以必須教導兒童以正確的態度及方法上網,避免過度透露私隱。

留意智能產品風險

部分智能玩具或產品能夠連接互聯網,而又具備錄像、錄音、播音、紀錄位置等功能,兒童在欠缺防範意識的情況下使用這些產品,可能透露過多私隱,甚至被歹徒利用,危及安全,所以葛珮帆建議家長為兒童提供這些產品前,應詳細了解產品製造商提供了甚麼安全措施,以及具備甚麼安全證明,從而審慎評估這些產品是否適合兒童使用。

留意兒童上網習慣

建議教師及家長平日也應多留意兒童的上網習慣,發現問題便可及早糾正。

尊重兒童私隱

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尊重兒童私隱,避免隨便將子女的敏感相片,例如學童校服照、兒童的內衣照、甚至嬰兒時期的裸照等,上傳到社交平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