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家庭及婦女事務委員會 香港女性生育意願調查

民建聯家庭及婦女事務委員會

香港女性生育意願調查

2023.6.1

 

 

一.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了解本港女性的生育意願及不生育的原因

訪問日期:4/4/2023至20/5/2023

調查途徑:網上問卷調查

訪問對象:18歲以上女性

有效受訪人數:471

  

二.調查撮要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香港生育率全球

最低,每名婦女平均只生育0.77名子女,低於鄰近國家或地區。事實上,

香港生育率已跌近30年,據統計處2月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資料顯

示,香港生育率由1991年的每1,000名女性,便有1,281名活產嬰兒,下

跌至2021年的772名,跌幅高近40%。

 

為了解本港女性對生育意願,民建聯家庭及婦女事務委員會早前訪問了471名18歲以上的女性,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女性中近四分一表示不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其中逾三分一有較高的教育程度,而近四分一的家庭總收入更達$40,000或以上。至於不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的主要原因,依次為經濟壓力、管教責任、享受自由生活、教育壓力及住屋、身體狀況等。另外,超過八成半受訪女性認為現時政府鼓勵生育的措施不足,希望政府實施更多鼓勵生育政策,包括增加託兒及幼兒照顧服務、鼓勵公司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新生嬰兒津貼、增建房屋、增加輔助生育醫療等等。

 

我們要求政府推行更多鼓勵生育政策及福利,以提高出生率,舒緩人口老化,建議包括設立「新生代嬰兒基金」、新生嬰兒津貼、增設兒童醫療券、增加資助輔助生育醫療(設立卵子銀行)、津貼全薪產假和侍產假、提供親職假、增加幼兒託管服務,鼓勵企業推行家庭友善政策,以及給予哺乳婦女彈性工作時間。

 

 

三.主要結果及分析

不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

  1. 調查發現,受訪女性中近四分一不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其中26-35年齡組別不考慮或未知生育的女性中達(42%),反映適婚及生育年齡的女性對於生育卻步,情況值得關注。

 

  1. 調查顯示,不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的女性中,逾三分一的教育程度為大專/大學或以上,而近四分一的家庭總收入更達$40,000或以上,可見高學歷和高收入而不考慮生育的現象愈見普遍。

 

不生育主要原因

  1. 調查顯示,不會考慮或未知是否生育的受訪女性中,主要原因依次是經濟壓力(53.1%)、管教責任(31.9%)、享受自由生活(29.2%)、教育壓力及住屋細(28.3%)、身體狀況(23%)、其他(包括不認為生育是人生必須完成、單身等)(14.3%)、時間分配困難(13.3%)、沒有家人協助照顧(11.5%)、影響個人事業發展(10.6%)、託兒服務不足(6.2%)、伴侶不願生育(2.7%)。

 

調查中,女性表示不生育或未知是否生育的原因最多是經濟壓力,坊間常說養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但隨著通脹加劇,現時育兒成本愈來愈貴,生兒育女往往需要審慎規劃才能迎接新嬰兒,也要確保儲備足夠應付生育過程期間的種種開支。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生兒育女涉及龐大開支,除了產前產後費用(如產檢分娩、坐月陪月等)外,還有教育、醫療等開支,因此,很多夫婦在考慮生育前不得不審慎考慮清楚。

 

  1. 教育壓力也是其中不考慮生育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教育開支是一個龐大的支出,所謂贏在起跑線,不少家長在子女未出世前已預備選校,之後又要為子女報讀幼稚園、補習班、興趣班等,子女和家長面對同樣大的壓力,這些壓力都直接影響他們的生育計劃。

 

  1. 至於住屋也是影響生育的原因,常聽說「住得貴、住得細、住得迫」,反映香港住屋問題的現況,因為未有經濟能力置業或租房,引致也有男女婚後仍要各自與父母同住的現象,哪如何生育呢?因此,增加房屋供應有助鼓勵女性生育。

 

  1. 管教責任同樣影響生育與否的原因,除了供書教學外,家長需要陪伴子女成長,溝通、管教及親子時間等都非常重要,但本港工時長,很多家長難以分配時間陪伴子女,直接影響親子關係,反映管教責任影響他們的生育決定。

 

遲婚女性影響生育

  1. 根據2023年2月號<香港統計月刊>的生育趨勢顯示,在 1991 年至 2021 年間,年齡別生育率於較年輕的年齡組別下降,而在較年長的年齡組別上升,反映女性延遲生育。在年齡組別 20 至 24 歲的女性,其生育率在過去30年減少了77%,而40至44歲的女性的生育率則上升了 91%。這是由於現今女性接受更高教育及有更高勞動參與機會,因此她們傾向遲婚。

 

事實上,當女性畢業後投身社會,在職場拚搏,然後拍拖結婚生子,眨眼間可能已屆35歲或以上,此時她們計劃生育要面對高齡生育的風險,也可能「想生不能生」,因而窒礙了她們生育的意欲。

 

香港不育問題愈見普遍,近來愈來愈多夫婦開始考慮使用輔助生育科技,例如人工受精和體外受精等技術。根據立法會秘書處就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資料指出,2019年利用輔助生育科技的夫婦共誕下2,737名活產嬰兒,佔該年活產嬰兒總數的5.8%。在過去十年期間,每年平均有1萬名患者接受各種生育治療,而凍融胚胎移植是當前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此外,儲存於核准設施的胚胎、卵子和精子的數量也穩步上升。在2015年至2021年期間,儲存的卵子(卵母細胞)數量增長了15倍,這種趨勢反映對輔助生育科技的需求。但現時法例規定凍卵只能保存10年,不符合本港社會的生育傾向,反觀美國、台灣等地的凍卵保存無年限,可保存一世,建議政府可以借鏡。

 

目前輔助生育科技的治療費用昂貴,且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公立醫院提供受資助的公營治療服務,但首次診症估計輪候時間可達150個星期,而後又需等候6至18個月才能進行治療。目前,僅有三間公立醫院提供最多三次受政府部分資助的體外受精治療服務予合資格人士,包括合法夫婦、香港永久性居民以及年齡在40歲以下的女性。因此,建議政府考慮進一步擴大支援,讓更多需要輔助生育治療的夫婦能夠得到合適的支援和幫助。

 

獨身/年輕女性享受自由生活

  1. 除遲婚外,統計報告分析又指,香港生育率下降與女性獨身情況增加有關。隨著時代進步及性別平等,現代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經濟獨立自主,而傳統的結婚生子也逐漸淡化,年輕人亦不再重視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取而代之更享受自由生活或二人世界,及繼續追求個人的事業發展。

鼓勵生育政策不足

  1. 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女性認為現時政府鼓勵生育的措施不足夠,希望政府實施更多鼓勵生育政策,包括增加托兒及幼兒照顧服務(65.7%),鼓勵公司推行家庭友善政策(60.7%)、新生嬰兒津貼(55.6%)、增建房屋(53%)、增加子女免稅額(52.7%)、增加學生津貼(47.9%)、提供育嬰假及家長假(47.6%)、增加資助輔助生育醫療(43.5%)及其他(7.8%)。

 

本港生育意欲不高,政府應盡快檢視現行生育政策,推動更多惠及生育的措拖,緩解本港人口不足及勞動力下降的問題。同時,建議政府可參考鄰近及其他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見附件),以鼓勵夫婦生育。

 

 

四.建議

(一)設立「新生代嬰兒基金」(Baby Fund)

提倡政府成立「新生代嬰兒基金」,在政府促成下為每名新生兒童設立戶口,以家庭儲蓄和政府配對資助的方式協助兒童累積資本,待兒童年滿十八歲 後方可提取。基金可用於升學、就業或應付危疾,為香港新生代的長遠發展提供財政支援。

 

(二)設立「新生嬰兒津貼」

設立「新生嬰兒津貼」,建議為新生嬰兒發放一次性育兒津貼,並不設審查機制,既可減輕家庭的財政壓力,亦可鼓勵市民生育。

 

(三)增設兒童醫療券

增設「兒童醫療券」,為每名兒童每年發放不少於2,000元的醫療劵,加強對兒童健康保障,也為家庭減輕額外的開支負擔。

 

(四)增加幼兒託管服務

增加更多幼兒託管中心,提供足夠的名額,在社區規劃上,包括新建屋苑或政府產業時應預留足夠的空間為當區居住人口及勞動人口提供託兒服務;並考慮在日後的賣地條款中加入須提供託兒服務設施的規定,以增加託兒服務名額。同時,優化社區托兒服務,包括增加「社區保姆」的資助金額和專業性。

 

(五)增加資助輔助生育醫療

增加資助輔助生育醫療,建議研究為香港婦女提供卵子銀行服務,把卵子冷藏無限期保存,讓有意生育的遲婚女性及有需要的女性可以把凍卵作日後使用,提高女性的生育機會。同時,建議增加公營服務的名額,並為有意生育婦女提供醫療資助,透過公私營醫療合作,資助有意生育的婦女使用私營醫療系統的服務,有助縮短輪候時間及減輕經濟壓力。

 

(六)津貼全薪產假和侍產假

建議政府考慮提高僱主支付侍產假和產假期間工資的比例,將薪酬由現時八成增至全薪,以幫助父母在育嬰假期間維持收入。我們建議當局為僱主提供津貼,令產假和侍產假薪酬改為全薪。

 

(七)提供親職假

研究設立親職/家長假期,讓家長可於幼稚園和小學開學等重要的日子陪同子女上課、參加活動及出席家長會等,以協助子女適應及投入校園生活,建立和諧家庭的基礎。

 

(八)鼓勵企業推行家庭友善政策

建議積極向僱主推廣五天工作制,及彈性上、下班時間,並透過稅務優惠鼓勵企業提供更靈活的彈性工作時間安排,幫助員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九)給予哺乳婦女彈性工作時間

現時政府已將產假延長至14周,但女性生産完後哺乳期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哺乳期婦女可以較其他僱員晚到一小時辦公室又或者提前離開,配合她們哺乳的需要。因此,建議政府研究先從公務員帶頭開始,之後循序漸進地向社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