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關注婦女更年期調查

婦女事務委員會

關注婦女更年期調查

(新聞稿)

2022.12.5


 

一.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了解本地婦女如何面對更年期的狀況

訪問日期:7/10/2022至14/11/2022

調查途徑:網上問卷調查

訪問對象:全港女性

有效受訪人數:1,256

  

二.調查撮要

更年期[1] 是女性生命之中必經的過程,女性平均約45-55歲期間便進入更年期,根據2021年統計處香港女性人口年齡介乎45-55的女性數目共有729,200人,按全港女性總人口計算,即現有18%女性正面對更年期的問題。然而,大多數女性聽到更年期都選擇避而不談,對於更年期的了解和認識更是一知半解。其實,更年期和健康是環環相扣,而更年期引起的症狀也各有不同(俗稱更年期綜合症,見附註),嚴重的更可能影響身心健康或日常生活,情況不容忽視。

 

為了解本地婦女如何面對更年期的狀況,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早前訪問了1,256名女性,調查結果發現,近六成受訪女性分別已步入更年期(31.6%)及已過更年期(27.5%),當中產生的不適症狀主要是潮熱、易發脾氣、經期紊亂等,接近兩成半表示深受更年期困擾,逾六成半受訪者未有求醫,當中認為順其自然會好(22.5%)及不知求醫渠道(8.2%),近兩成受訪者分別採取不理會(12.5%)及不懂面對(6.9%)較消極或被動的面對態度。而近六成半受訪者認為現時政府對更年期的支援和資訊都不足夠。

 

事實上,大多數女性聽到更年期都會顯得非常避忌,因為本地對更年期女性帶有負面標籤,媒體又經常醜化更年期女性,包括衰老、情緒失控及蠻不講理等,導致很多女性面對更年期的困擾都不敢求助。要幫助更多更年期女性渡過難關,就要改變社會風氣,而政府、媒體、公眾也責無旁貸為更年期女性提供幫助及支援。

 

我們建議政府為更年期綜合症提供服務,包括增加更年期評估及檢查、採用中西醫治療方法、骨質疏鬆篩查、加強情緒支援、推展全民子宮頸癌及乳癌篩查,加強公眾教育宣傳,以及改變社會風氣,打破更年期負面標籤,以幫助女性積極面對更年期。

 

附註:更年期是絕經前後的時段,並會出現短期的影響及長期的後果如下:

 

 

更年期綜合症

短期的影響

血管舒縮症狀:

潮熱(發熱、容易出汗)、心悸

心理症狀:

失眠

情緒不穩定、易怒、精神不振、

憂鬱、焦慮

卵巢漸衰竭:

月經紊亂、停經

性功能障礙

 長期的後果

泌尿生殖器萎縮:

陰道乾澀、發癢、性交困難、

反覆尿道感染、尿失禁、夜尿、尿頻

骨質疏鬆症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中風

 

 

三.主要結果及分析

1.一般來說,女性平均約45-55歲期間便進入更年期。是次調查中,年齡介乎45-49(18.6%),50-54(20.1%),55-59(14.6%),60或以上(23.3%),在這些受訪女性之中,超過三成(31.6%)表示已進入更年期,已過更年期(27.5%),值得留意的是(16.4%)受訪者表示不肯定,反映有些女性對更年期的症狀認知及意識不足,其實更年期過程可能會持續許多年,很多女性甚至很容易把這些症狀歸因於其他因素。

2. 其中,大多數受訪者出現與更年期有關的不適症狀,其中潮熱(發熱及容易出汗等)(62.2%),容易發脾氣(41.9%)、經期紊亂(35.3%)、陰道乾澀(30.7%)佔多數,也有其他(10%)如失眠、皮膚乾燥、疲倦、情緒低落,嚴重的甚至想自殺等症狀。由於更年期間女性的雌激素降低,除了會引致停經外,也會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轉變,嚴重的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情況不能忽視。

3. 逾六成半(65.4%)受訪者未有因更年期引起的不適症狀而求醫,其中兩成二(22.5%)認為順其自然會好,反映這些女性傾向自我痊癒較為被動的面對態度。而近一成(8.2%)表示不知道求醫渠道,顯示這方面的資訊及支援不足。

4. 調查中,接近兩成半受訪者表示深受更年期困擾,而所有受訪者面對更年期的態度兩極,有兩成採取不理會(12.5%)及不懂面對(6.9%)較消極或被動的面對態度,亦有以保持身心開朗和健康生活(60.4%)及搵中醫調理(18%)的積極態度。

5. 近六成半受訪者都認為政府對更年期的資訊和支援並不足夠,也有超過三成表示不清楚,反映政府在宣傳和支援方面不足,的確現時衞生署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及母嬰健康院,以及醫衞局轄下地區康健中心/康健站都未有提供更年期的評估或支援,反觀,鄰近台灣在更年期的課題上有專責的醫學會,並定期出版相關的資訊,而政府相關部門也相當關注和支持這課題,除有健康資訊外,更設有諮詢熱線,建議當局可參考研究,為更年期婦女提供適切的支援及資訊。 

 

四.建議

(一)增加更年期評估及檢查

現時婦女健康中心、母嬰健康院及地區康健中心只為婦女提供一般性的健康評估及身體檢查(見附表),除子宮頸和乳房檢查外,未有提供更年期的評估或檢查服務,因此,我們建議增加政府轄下的婦女健康中心、母嬰健康院及地區康健中心,為更年期的婦女提供評估服務及體格檢查,並加強有關健康推廣及輔導等,讓全部婦女受益。

 

(二)採用西醫治療方法

(1) 激素替代療法

更年期婦女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在接受治療前,婦女應諮詢醫生意見,以詳細病歷及身體檢查評估風險,在適當檢測後用激素替代療法,選擇不同藥物配伍及給藥途徑(口服、陰道內、皮上或皮下),但亦有副作用的可能,如增加乳癌、子宮頸癌和靜脈栓塞等,因此有高風險的病人要特別處理。

 

(2)骨質疏鬆篩查

更年期的婦女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質流失,或會容易引起骨質疏鬆。2019年12月,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出版了《婦女與骨質疏鬆症》的小冊子,對高危一族,預防、診斷、監察及治療都有資訊,建議加強更年期的推廣,並識別本港骨質疏鬆高風險人士,制定管理骨質疏鬆的方案,提供檢查及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具體應透過衞生署的服務網絡或公私營協作計劃方式,向全港50 歲或以上女性提供免費骨質密度篩查服務,為有健康問題個案提供適當的預防摔跤的運動,如太極或氣功及以藥物或運動強化肌肉及骨骼以防骨折。

 

(3)加強情緒支援

雙職及基層婦女經常要面對身心壓力,而基層婦女多為家庭照顧者,她們要面對巨大的精神壓力,加上她們的孩子長大離家後要面對空巢期而感到寂寞和孤單,情緒更易波動,甚至產生抑鬱情緒。再者,疫情期間亦增加負面情緒及情緒困擾,建議政府加強精神健康的支援服務,如增加求助熱線、轉介及輔導服務等,為更年期及有需要的婦女提供適切的協助及支援。

 

(三)採用中醫治療方法

(1) 預防

更年期婦女中約有半數人有更年期症狀,症狀的出現與否及輕重與體質密切相關,通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出現更年期症狀婦女的體質多見陰虛質、肝鬱質、及血瘀質。體質具有可調性,有易感體質的婦女,若能早期針對性改善體質,可幫助婦女平穩過度更年期,避免及減輕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體現傳統中醫藥療法「治未病」的特點。

 

「情志養生」是防治更年期症狀不可缺少的一環。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指出更年期症狀與情緒刺激密切相關,精神情志的異常變化,既可加重體質的偏頗,使人體從亞健康狀態轉為疾病狀態,而且在疾病的過程中,更會加重病情。因此要避免及減輕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保持精神樂觀愉快,心情舒暢,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變化。

 

(2) 中藥治療

中藥是中醫師治療更年期症狀的常用方法。國內外臨床研究結果都顯示中藥治療可舒緩更年期症狀,如潮熱、肌肉疼痛、失眠、焦慮及抑鬱情緒,亦無明顯不良反應。中醫經典複方如二仙湯、知柏地黃湯、六味地黃湯,黃連阿膠湯,甘麥大棗湯、消遙散等等都是治療更年期症狀常用方,當中成份也多見用於治療更年期症狀的中成藥。

 

以複方二仙湯為例,很多臨床研究指出其療效與傳統雌激素補充治療法療效相若,其療效亦較其他非雌激素補充治療法療效明顯;如與雌激素補充療法合用,療效亦比單獨使用雌激素補充療法明顯。

 

(3) 針灸

針灸是中醫師治療更年期症狀的常用方法之一,常與中藥聯合使用。針灸可以刺激穴位,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從中樞調節機制改善這些症狀,可舒緩更年期症狀,如潮熱、肌肉疼痛、失眠、焦慮及抑鬱情緒,不良反應輕微。

 

建議婦女應諮詢中醫師意見,並作詳細的中醫診斷,以決定相應的預防或治療方法。

 

 

(四)推展子宮頸癌及乳癌篩查

根據衞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年齡50歲以上子宮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遞增,而婦女年輕時大部份都沒有參加癌症篩查,所以在更年期提醒她們檢查是明智之舉。

 

(1) 2021年6月,衞生防護中心發出《Cervical Cancer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更改了Cancer Expert Working Group o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CEWG)子宮頸普查的建議。而衞生署子宮頸普查計劃辦事處2021年3月出版的《子宮頸普查計劃》小冊子至今仍未更改。

 2004年3月推出的「子宮頸普查計劃」,其實「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只是儲存個人資料、檢驗結果、覆檢日期而已,並未有幫助婦女預防、檢測、及早治療等。近20年後,建議檢視計劃及作出改善,與eHRSS+掛鈎,連上子宮頸普查服務機構(31間母嬰健康院,3所婦女健康中心,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3間及3間青少年保健中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5所,靈實社區診所2所,東華三院2所),當然還有醫管局婦產科、普通科診所及醫院。

 

我們建議要真正發展「全民子宮頸普查計劃」,必須改善資訊系統,讓上述的服務單位,經病人同意後,把其精簡的婦科資料輸入系統,沒有資料的婦女要根據專家工作組的建議,按個人風險作定期檢查,並選擇每五年用HPV檢驗或綜合檢驗。

 

(2) 2021年1月,衞生防護中心發出《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Cancer Expert Working Group專家工作組更改了乳癌篩查建議。但2022年3月的科普資料「非傳染病直擊」內表二的建議,沒有提基因檢測,也沒有強調不應該用MRI作篩查。

 

2019年12月,香港大學研究本地數據,研發了一套個人化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可估算婦女個人風險類別,並提供適切的健康指引和乳癌篩查建議。

 

2021年9月,特區政府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但只在3間婦女健康中心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的「合資格婦女會員」適用,我們建議衞生署儘快推展「全民乳癌篩查計劃」,由更年期婦女開始。

 

(五)加強宣傳教育

當局應加強公眾健康教育,宣傳婦女更年期引起的健康問題,如骨質疏鬆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並透過不同渠道(如社交平台、電子媒體、報章雜誌等)及舉辦教育講座,讓婦女更了解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和對更年期的來臨作好心理預備,並提升公眾對更年期的認知,對身邊更年期的婦女多表達關心和支持。同時,鼓勵婦女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心境開朗及定期作身體檢查等,幫助她們積極面對更年期。

 

(六)改變社會風氣 打破更年期負面標籤

大多數女性聽到更年期都選擇避而不談,對於更年期的認識和了解更是一知半解。

 

究其原因,是因為本地對更年期女性帶有負面標籤,媒體經常醜化更年期女性,包括衰老、情緒失控及蠻不講理等,導致很多女性就是面對更年期困擾都不敢求助,更遑論公開討論或分享經驗。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更年期女性也保養得很好,亦可以做好情緒管理。要幫助更多更年期女性渡過難關,就要改變社會風氣,接受及支援更年期女性。建議政府除了多做宣傳教育之外,亦希望媒體不要再傳播負面誤導信息,多提供更年期相關資訊。

 

[1]  據香港婦產科學會的資料,更年期是指卵巢功能漸漸衰退到最後消失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女性體內荷爾蒙分泌會漸漸減少,因而引起生理和心理轉變,其中以停經最為明顯。停經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