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知多點

端午節知多點  
 
 

一到端午節大家自然會想到糭子及划龍舟。你知道糭子和划龍舟的典故嗎?

端午節吃糭子據說是在荊楚一帶(現今湖北、湖南等地),人民會將糭子投入江中以祭祀戰國時代楚國著名大臣——屈原。由於屈原一生為國,最終為國殉死,人民為紀念他,故將糭子投入江中以防他的遺體被魚食掉。食糭子的習俗亦慢慢傳開。後來出現科舉考試後,包糭(包中)成為了金榜題名的好兆頭。而扒龍舟的習俗據說亦與屈原有關,據《史記》所記,當屈原投江之後,楚國人為紀念他,就藉扒龍舟以臨散魚群,以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掉。現時,大家慶祝端午節大都只記得電視上的龍舟競渡,而忘記了當初的意義。

在端午節,香港人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普遍都是會食糭應節,但以客家人為主的西貢,他們的端午節又會怎樣過?是否會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其實中國人過端午節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但客家人就有少少不同,他們將端午節稱為「五月節」,與我們平日食的鹹肉糭不同,他們會以糯米、花生、芝麻等材料包糭,味道有鹹有甜。其中,有一種叫「灰水糭」,客家人在製作「灰水糭」時會放入「蘇木」,當糭蒸熟切開之後,就可以看到「蘇木」將糭的中心染成紅色。這種「灰水糭」是黃皮紅心的,目的是象徵屈原的一片愛國心。

對於以水為伴的漁民來說,端午節是相當重要的,而當中他們對划龍舟尤其重視。以西貢的漁民為例,到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漁民一般都會進行「祈福」儀式。首先,漁民會取出龍舟,並裝上龍頭、龍尾等,然後焚香、念經、驅邪及作福,以祈求在龍舟比賽中得到順利。然後是「醒龍」,漁民會伴隨鼓聲,把龍舟直划往附近天后廟並折返,合共來回三次,象徵叫醒沉睡了的「龍」。當龍舟比賽完畢後,漁民亦要進行「收龍」儀式,他們會把龍頭、龍尾及大鼓等逐一拆下並上香酬神,然後把龍頭、龍尾和大鼓或放在廟裏,以待下年再用。龍身方面,漁民則通常會放在廟前沙灘特設的棚架上,用鋁箔遮蓋,直到來年再用。現時,西貢的龍舟比賽已經發展成不止是漁民的盛事,而是整個西貢居民的盛事了。

朋友們,糭子雖然好吃,但不要吃太多。趁假期,不如好好與家人過節,運動一下,去游「龍舟水」應節吧。

端午節知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