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萬宜水庫與西貢

飲水思源——萬宜水庫與西貢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曾先後經歷了多次的旱災,停水及限制用水曾經是香港市民每日面對的困擾。我們的上一代都曾經歷過排隊擔水及叫樓下關水喉的苦日子。香港現在有水塘及東江水供應,已經很久沒有停水及制水,無限供應的食用水像是理所當然,不少人都會不自覺地浪費食水。飲水思源,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香港水源的歷史,由第一大的水塘——萬宜水庫開始。

建設萬宜水庫,改善了香港的供水,亦改寫了很多西貢人的命運。今日,如果你參加一些西貢的地質公園遊,你在萬宜水庫就會看到在壩下有很多巨大的石頭。原來那些巨石叫錨形石,據說當時用了近7,000塊每塊重量達25,000公斤的錨形石,才可以在糧船灣與西貢半島之間興建起兩條堤霸,將海灣圍起來之後,將海水抽乾,並挖深地基,再經過多次的雨水沖刷及興建其他輔助性水利設施後,最終水庫於1978年11月正式落成,一共用了約七年的時間興建,容量高達281,124,000立方米。工程的成功雖對全香港市民都有受惠,但就對水庫附近的村民帶來了滅村的命運。

當年因工程關係,港英政府需要把萬宜水庫附近的爛泥灣、李屋、周屋、蒂屋、沙咀等村的原居民遷徙,為安置這批居民,政府計劃於西貢天后廟前填海,以興建房屋容納受影響村民。但當時西貢墟的居民因認為會影響風水而反對,政府於是承諾填海時會於天后廟前保留一條風水線,確保西貢天后廟可以直望出海。今天我們翻查地契,仍可於西貢墟地圖上看到清楚標明的風水線。

水塘建成對香港是好事,但西貢村民就未必同意。因工作關係,我經常都會到西貢,與不同村落的鄉親父老交談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萬宜水庫的興建,破壞了西貢本來的水文分布,引走了地下水,令到西貢不少村落,在萬宜水庫興建之後,就變得無水可耕,而受影響的村落由於都不是處於萬宜水庫工程附近,因此他們都得不到政府賠償。村民因生計被斷,需要被迫放棄本來的農耕生活,不少村民開始往市區找工作,甚至出洋謀生。而漁民朋友亦跟我說,水庫的興建,亦影響了他們的生計及住所。原本過去糧船灣一帶的漁民可以通過官門海峽直航至西貢,而且官門海峽的魚獲甚豐。但當萬宜水庫建成後,糧船灣一帶的漁民就被迫遷移。而由於他們不是村民,亦不是原居民,亦得不到住屋的補償,當年生活十分艱苦,經過多年爭取,最終才獲得政府安排住屋。

今天香港有穩定的食水供應,可以說與西貢村民的犧牲有直接的關係。希望大家在享用自來水時,不要忘記那些為我們付出了的西貢人,會得珍惜,會得感恩。

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十大傑青、IT人、沙田民選區議員、潛水教練及攝影師。愛探索,曾遊歷50多個國家200多個地方,包括到南極冰潛及到海底拍攝鯊魚。

文:葛珮帆2015-09-21 飲水思源——萬宜水庫與西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