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收生 不能以課外學習證書為標準

小一收生 不能以課外學習證書為標準 

「贏在起跑線上」是現代家長之間一句十分流行的說法。由於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導致到社會的競爭愈趨激烈,競爭的戰場由成人的職場世界,已經推前到小朋友的遊樂場。不少的家長為了催谷年幼子女「贏在起跑線上」,就在子女年幼時安排參加各種興趣班,更甚的是讓他們同時就讀兩所幼稚園的上午班及下午班,期望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及擁有較多課外活動證書和獎項,以增加日後入讀心儀小學的機會,期望子女的人生可以藉此一帆風順。父母想子女望子成龍的心,是毋庸置疑的。但起跑線愈前,又是否真的可以「贏」呢?而過分催谷幼兒學習又是否好呢?

澳洲墨爾本大學教育系副教授Kay Margetts 曾指出沒有證據證實5 歲前開始學習的幼兒是較為優勝的。英國教育專家Richard House 亦曾指出,6 歲以下的幼兒不應進行正式學習活動,反而應透過大量遊戲活動發展社交技巧和學習控制情緒,因為過分重建構知識未必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甚至有礙他們的健康成長。英國劍橋大學在2009 年亦曾發表報告指出,學童6 歲前,只應接受遊戲式教育,因他們心智發展仍未足以應付嚴謹課程。在去年9 月,曾有120 多名英國的教育工作者曾公開呼籲要求將正規的入學年齡推遲至6、7 歲。事實上,在歐洲等地,普遍都是透過遊戲刺激幼兒的智力開發,而非單純的背誦。如在北歐等國家,學前教育都是遊戲式學習。目的是避免幼兒的大腦變成電腦硬碟,應該留給幼兒大腦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讓幼兒的腦部自然發展及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起跑線愈前,原來未必是對我們的下一代有利。

起跑線愈前未必對下一代有利

但現時香港的現實是,當小朋友進行小一面試時,大家都是在比併在6 歲以前,幼兒可以考獲多少的證書、獎狀。雖然吳克儉局長在立法會回覆筆者就有關學前教育的質詢時,指出若申請人數超過學額時,學校須根據客觀的「計分辦法準則」錄取申請兒童,而「計分辦法準則」完全不涉及學業成績(包括其他學習證書?獎項)。但事實是,所有曾經陪同幼兒進行小一面試的家長都知道,當面試時,不少學校是要求收取幼兒在幼稚園的成績表,有些學校亦要求家長在申請表中填寫幼兒曾獲得的獎項,更甚的是,有些學校的面試題目更是難得令人咋舌,如有報道曾指出有學校會問幼兒他住的哪區有什麼區議員。現時的情實在是令人憂心。

筆者認為要解決現時錄取小一新生時,比誰的證書、獎狀多的惡性循環,是要從教育制度入手。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參考海外國家的做法並制訂指引,規定小學在錄取小一新生時不得考慮申請者的課外學習證書或獎項,亦不得以有關證書或獎項的數量作為甄選準則。當這些課外學習證書或獎項不被納為甄選準則時,家長就自然不會再過分催谷幼兒學習。期望政府早日改革錄取小一新生的制度,不要讓我們下一代的創意在幼兒時代就被扼殺,讓這些未來的主人翁可以在幼兒時得到健康的身心成長。

葛珮帆博士
立法會議員

明報 | 2014-05-09 A40 | 觀點 | By 葛珮帆

明報 | 2014-05-09 A40 | 觀點 | By 葛珮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