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產婦死亡事件令人擔憂
伊利沙伯醫院半年內有三名產婦於產後死亡,令人震驚,本港婦女特別是高齡孕婦十分關注。產婦死亡事件,令社會更關注公共醫療系統的現況,公眾都希望政府可以對問題對症下藥,更好地保障產婦。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港女性生育年齡中位數由一九八一年的廿七歲上升至二○一二年的卅一點九歲,按此趨勢,估計未來相當比例的香港媽媽會是卅五歲以上的高齡產婦,這對前線醫護人員和本港醫療體系而言,衍生出更高要求。
香港的婦產科水準一向較高,且孕婦死亡率亦較低,過去八年僅有十一宗產婦死亡個案。伊院在半年內便出現三宗死亡事件,並不尋常,必須要徹查原因,不能妄下定論。但肯定的是,增加醫護人手必定是當務之急。
⋯⋯公院婦產科過去兩個年度是流失率最高的部門,而伊院所屬的九龍中聯網,婦產科去年流失率更高達兩成五,如面對緊急事故,前線醫護人員雖然專業,但能否應付,確實令人擔憂。
四月初瑪麗醫院一名懷孕廿八周護士返通宵班期間中風爆血管,揭露懷孕護士的值班問題。醫管局及後宣布六月開始,所有員工在懷孕卅二周起可獲豁免夜更當值。其實應該完全豁免懷孕護士夜更當值,但必須要同時解決前線護士長期不足的問題。
根據國際標準,護士與病人的目標比例是一比六。為保障病人和確保護理工作能達到合理水準,在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地均有嚴格規定,若超出比例便屬違法。但有指本港公院的護士與病人的平均比例超出國際標準兩倍。增加公院醫護人手確實刻不容緩。
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