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創新意念轉廢為能
我在3月初參加了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職務訪問,與環境局局長等前往英國、荷蘭、丹麥及瑞典考察各國在熱能廢物處理設施的發展及運作方面的經驗。今次考察行程中,我特別欣賞丹麥政府就建設焚化轉廢為能設施所採取的政策和策略。
丹麥在80年代,只以堆填方法處理廢物,但是由於當地市民對於堆填所製造的污染問題非常不滿,所以自90年代起,開始由政府投資建設焚化轉廢為能設施取代。時至今日,丹麥共有25所焚化轉廢為能設施,每年可處理400萬公噸廢物。此外,丹麥政府更以「融入社區」為興建新設施的政策目標,致力從建築設計、綜合用途、潔淨科技等方面手,改變市民對焚化設施的負面感覺,故此大部分設施與民居的距離,只有幾百碼至不足5公里。
將於2017年在哥本哈根啟用的Amager Bakke焚化轉廢為能設施計劃是融入社區的出色例子。該設施利用活動爐排技術,每年能處理40萬公噸廢物,能為至少5萬戶居民提供電力,並為1萬2千戶居民提供區域供暖。
Amager Bakke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及創新,還配合附近社區設施的規劃。建築師Bjarke Ingels受到焚化設施選址附近的滑水公園所啟發:反正哥本哈根冬天太寒冷,不宜作水上活動,索性把設施的屋頂建築成有3條不同等級的人工滑雪道,還種植松樹作裝飾,讓市民享受在市內最高的建築物上滑雪的樂趣!滑雪道在夏天也可以用作越野單車場。
該設施還建有80米高的攀石場、飽覽哥本哈根全市的餐廳和35米高的煙。這個集合多種用途的焚化設施外觀優美,位於遊客必到拍照的美人魚雕像觀光景點對岸,而設施毗鄰的地方亦將會興建許多新的住宅大廈,與周邊的城市環境融合,勢將成為哥本哈根的新地標,帶動當地旅遊業。
事實上,這個富於創意的廢物處理設施計劃在起初也受到市民強烈的反對。在2011年初,有市民擔心項目會破壞環境而反對,哥本哈根市議會還於2011年尾否決該項目。但是由於新設施採用了最先進的「選擇性催化還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潔淨技術,較原址的舊設施排放的空氣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大減90%,而整體運作亦比舊設施有效25%。有見新設施和新技術對社區發展及自然環境的貢獻,哥本哈根市議會於2012年10月正式批准興建該設施。
從丹麥的經驗所見,香港未來建設環保設施時,固然要以安全、生至上,但我們也應該留意,國際上現正有很多充滿創意的發展趨勢,不單能與周邊的環境融合,並為附近居民提供能提高生活質素的設施,更可以發展成旅遊地標,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
摘自 成報 2014-03-24 A07 | 人生.生活 | 帆心看世界 | By 葛珮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