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明」IT認證有必要嗎?

 「重新發明」IT認證有必要嗎?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將於5月17日討論「建議在香港設立統一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認可架構」。筆者從事資訊科技工作多年,對建議的目標聲稱是要提升香港資訊科技業的專業地位,進而發展知識型經濟,當然非常贊成,但是對政府交來的相關文件,卻越看越多疑問。

整項建議的最大問題,是其必要性。因為其實現在香港已經有一個統一的IT專業認證機制:工程師註冊管理局可以為多個科技專業組織擁有相關資格的會員,註冊為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的工程師。由於工程師註冊管理局是根據《工程師註冊條例》(第409章)成立,所以此註冊方式,就像測量、會計等行業的註冊方式一樣,是有法律依據的。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師註冊管理局承認包括香港電腦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英國電腦學會、工程及科技學會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本港、內地和國際組織的相關資格。這代表這個認證機制已經與內地和國際接軌,本港機構聘請外來IT專才時可以參照該認證,同樣已註冊的本港IT從業員的資格在外地也會獲得一定的承認。反而政府的新架構建議,卻沒有任何和境外認證接軌的實質計劃,令人感覺奇怪。

政府為什麼要捨一個既有法律依據、又有內地和國際認可的認證機制不去推廣?如果政府認為該機制有不足之處,是否絕對不能將之優化,而要從頭建立一個新的認可架構呢?

對業界「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說起來,近期已經有多位中小企負責人向我反映,不覺得現有香港IT人的專業性有什麼問題,反而擔心新認可架構會對他們造成衝擊。近年他們的IT人手一直非常緊絀,即使待遇和市場水平看齊甚至更佳,IT部門流失率還是很高,聘請新人也有一定難度。如果有新的專業認證,員工對就業前景的期望提高之下,此情況會更嚴重。所以要形容中小企對新認可架構的印象的話,可套用他們的一句話:「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其實,負責研究新認可架構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發展及認可專責小組」中,主要由IT專業團體、學術界及政府的代表組成,似乎欠缺完整代表性。因為作為IT就業市場重要一環、僱用許多IT從業員的商界尤其是中小企,還有擁有許多IT從業員會員的IT商會,卻未見有代表被列入名單內。政府這方面的考慮實在有欠全面。

政府還計劃為新認可架構成立一個頒授機構,負責營運事宜。當局為此需撥款以支付成立時的法律服務等開銷和頭三年每年約二百萬元的營運開支,並估計三年後該機構可以自負盈虧。但筆者認為,如果政府對市場的需求如此樂觀,倒不如把頒授事宜交予私人機構營運。如果真要自行成立機構的話,由於事涉公帑,政府就必須設立完整的表現指標(KPI),例如作為本港主要IT從業員僱主之一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會有多少員工獲取認證;並就三年後假若不能達標和不能自負盈虧的情況,訂定應變機制。

既然還有這麼多問題不清不楚,政府卻在未有在社會充分諮詢下,倉卒推出了設立新架構的粗疏建議,並且設定了在2014年底前推出的期限,筆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不久之前,在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要求政府盡快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議案獲得通過,該局成立指日可待。政府為何不等待創新及科技局擬定全面的香港IT人力政策後,再廣泛收集和研究各界意見,推出一個更周全完善的建議供立法會討論和審議呢?

文匯報 | 2014-05-15報章 | A20 | 文匯論壇 | By 葛珮帆

文匯報 | 2014-05-15報章 | A20 | 文匯論壇 | By 葛珮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