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發言:「妥善處理跨境學童引伸的問題」

我在2014327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妥善處理跨境學童引伸的問題」的議案作出辯論,支持由譚耀宗議員提出的原議案,有關原議案的內容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counmtg/motion/m_papers/cm0326cb3-473-c.pdf

 

以下是我當日的發言重點,期望聽到您的意見,謝謝!

 

在過去幾年來跨境學童的問題越來越,導致北區學額嚴重短缺。最頭痛的是這個情況影響到居住當區的本地學童的入學機會,自然引起本地家長不滿。

 

老實說,這個問題弄至這個地步,香港政府責無旁貸。政府幾年前沒適時預計及處理,大量內地人來港生產「雙非」和「單非」孩子將帶來的各種人口及社會壓力問題,到跨境學童問題出現才後知後覺。我們更不要忘記,這個問題在未來幾年將越來越嚴重,而且有資格來港讀書的適齡學童,也不一定由幼稚園讀上去。

 

所以,我很同意原議案就設立跨部門專責小組的建議,研究跨境學童將會引伸的問題,不論香港幼稚園、中小學,甚至專上學額的需求、供應及資源分配等。建議成立嘅跨部門專責小組制訂政策時,應積極與內地政府合作,充分掌握跨境學童的數據,並作定期更新,盡早作出適當調整,為求能夠更準確地進行,能同時滿足本地與跨境學童需要的未來教育規劃,應付不論學校用地、設施提升、培訓教師等需求。我們也不可排除這些跨境學童可能決定留港定居。政府必須立即開始做功夫,認真研究、預測同規劃他們對香港長遠的人口、醫療、房屋、人力資源等政策有多深遠的影響。

 

由於跨境學童是香港的一分子,香港政府有責任照顧他們的教育需要。我們應考慮鼓勵他早些來香港接受教育、早些融入香港的社會文化。但是本地的教育資源始終有限,而且香港家長要求須確保本地學童有就近入學機會也是合理,我們應考慮較平衡的解決方法及完善規劃,以紓緩香港北區學額的壓力。

 

因此,我贊成原議案提出,就香港政府與內地當局研究在深圳開辦港式學校,以及增辦專為港籍學童提供義務教育的建議。事實上,民建聯已向深圳方面提出四項建議,協助港籍學童留在深圳就學:一、學童可以在位於深圳的港藉學校和班就讀;二、在邊境區興建港籍學生學校;三、增加深圳港藉學校和班級的數目;四、由深圳當局提供優惠土地政策,吸引香港的辦學機構到深圳辦港式一條龍學校,同時採用香港制度和師資辦學。

 

我明白這些做法及建議並非全無挑戰。首先,我們必須留意跨境執法問題。在兩地教育合作框架下,為了保證於內地成立的港藉學校質素,香港官員有否跨境執法和監管權力,對這些學校進行監察及規管呢?如果香港行政部門沒有權力跨境執法,對於在內地成立的香港學校的質素便難有保證,家長亦很難對這些學校有信心。

 

另外,香港政府亦要謹慎研究,應如何吸引有質素的香港教師到內地任教。如果牽涉比較高的薪金和優厚的福利,屆時就公共資源及財政的承擔亦如何呢?當局又怎樣評估香港市民對本地教育人才北移的反應呢?

 

家長的立場也不容忽視。內地家長為使下一代有更多選擇、更優質教育,不惜出錢出力、千辛萬苦來到香港產下孩子,對他們來說,於內地讀香港學校自然沒於香港讀香港學校般吸引。老實說,香港各區都有不少好學校,但本港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入讀位於灣仔、中西區、九龍塘等名校,心態是一樣的。所以,政府必須確保香港家長的兒女的教育機會和同需要不會被剝削之餘,亦要加強公眾教育,推動融和文互相體諒的重要性。

 

我明白我們提出的建議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我們亦希望政府詳加考慮、詳作研究,因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便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主席,我更加擔心的是近日社會有一些人發起所謂「本土行動」,宣傳排斥內地人的各樣手法,例如所謂「驅蝗行動」、稱呼內地人為「支拿人」等等。其實有一些家長向我投訴,雖然他們已來港多年,子女也在香港出生,但最近在校內同學間有爭執時,其子女會被人斥罵「滾回國內」,或會被稱之為「蝗蟲」、「支拿人」等等。他們感到這些行動對其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更令到一些小朋友不願上學。

 

我誠心希望政府與市民能合作,透過正面的社會教育,攜手在香港建立一個包容、體諒、開放、反歧視的多元社會。我亦希望政府盡快設立專責小組,研究如何解決跨境學童的問題。

 

當日發言的錄影片段,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s4_cX7M&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