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新大樓「應使則使」還是「不使白不使」?

明報 | 2013-12-31 A20 | 觀點 | By 葛珮帆

港台新大樓「應使則使」還是「不使白不使」?

港台新大樓費用由不足16 億大增至超過60 億,輿論嘩然,我們雖然明白港台現有大樓設施殘舊需要搬遷,但新大樓及其設施是否需要最新最貴,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當局詳細說明巨款用途之前,我們不會貿然支持撥款。

除了港台,其他電視台也曾搬遷。根據傳媒報道,無曾於2003 年遷移至新廠房,其將軍澳電視城總建築面積逾10.9 萬平方米,總投資額22 億元,每平方米2 萬元。就算按照港台台長鄧忍光在12 月18 日工務小組會議上所言,無新廠房當年費用按今日價格計算達45.5 億,每平方米也是約4.2 萬元。同樣是電視廣播業務,港台新大樓數碼地面電視廣播設施面積5220 平方米,佔總面積近兩成,造價高達15.5 億,每平方米約29.7萬,與無比較相差7 至15 倍,無論通脹如何厲害,這個倍數亦難以置信。且,我們實在難以期望,港台電視業務可以及得上無規模,兩者廠房成本如果相近,已經是莫名其妙,現在還要相距甚遠,簡直匪夷所思。

 

此外,一般工程都有「建築樓面面積」及「淨作業樓面面積」之分,後者是指大樓作預定用途時實際可用的樓面面積,不包括大堂及走廊等空間,兩種面積的分別類似市面住宅的「建築面積」及「實用面積」之分。港台新大樓工程的建築樓面面積約為84,436 平方米,但淨作業樓面面積只有27,660 平方米,實用率只有32%, 「縮水」程度比許多無良豪宅更為嚴重,是否反映整個項目有很多華而不實,可以節省的空間呢?日後會否變成大白象?

 

港台相比商營電視台可謂得天獨厚,得到政策支持提供廣播服務,而不像其他電視台需要經過嚴格的發牌程序,更能享受穩定的財政支持。然而,港台現在既然想動用大筆公帑購置廠房設備,便應該像其他電視台一樣,詳細交代發展大計,包括節目策略、自製節目的種類、製作時數、製作技術、製作能力,以及入伙前後每年營運開支預算、製作預算、新設備保養預算等等,這樣才能讓公眾判斷新大樓的規格要求是否合理。舉例而言,港台現在打算興建5 個不同面積及觀眾容量的錄影廠,究竟是要應付什麼節目需要呢?如果沒有清晰節目計劃,日後會否變成大白象呢?

 

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我們並不反對它為了實際需要而搬遷及購置設備,但原則必須是「應使則使」而不能是「不使白不使」,今次大興土木耗費60 億,分文皆是納稅人的血汗錢,當局必須清楚解釋每項開支的理據,並且盡量節省費用,我們才能考慮讓撥款通過。